曾經與“蔚小理”齊名的威馬汽車,在負債超過260億元、沉寂兩年半后,突然發布復興計劃,試圖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起死回生”。
9月6日,威馬汽車通過其沉寂已久的公眾號發布《致供應商白皮書》,宣布深圳翔飛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已正式接管威馬,并計劃本月在溫州基地恢復EX5和E.5車型的量產。
這份白皮書詳細說明了公司的重整情況、法院對歷史債務的裁決以及“新威馬”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威馬汽車承諾,債權金額在15萬元及以下的普通債權人將在法院批準重整計劃后的6個月內獲得全額現金清償。
神秘“接盤方”
威馬汽車成立于2015年,曾被視為中國造車新勢力的代表之一。2018年,威馬高居交付量行業第二。2020年,威馬仍能保持新勢力銷量第四的位置,與蔚來、小鵬、理想并稱新勢力“四小龍”。期間,其還多次被曝沖擊IPO。
然而2022年起,威馬多次被曝停產、閉店等經營問題,最終在2023年10月申請破產審查,負債總額高達260億元,賬面資產僅約40億元,已嚴重資不抵債。
根據威馬汽車公眾號白皮書內容,威馬汽車的重整投資人和新股東為深圳翔飛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天眼查數據顯示,翔飛成立于2023年9月,注冊資本1億元,法定代表人與實控人是黃晶。翔飛的主營業務為汽車新車零售,而非重資產的整車制造。其2024年的企業年報顯示,公司參保人數為0。值得注意的是,黃晶同時是昆山寶能汽車有限公司的實控人。
在資金方面,該白皮書稱,翔飛初期預計投資10億元用于設備升級、供應鏈恢復和產品開發等。結合政府給予的融資支持,將為新威馬的持續穩定經營提供保障。
激進發展規劃
翔飛為威馬汽車制定了雄心勃勃的“三步走”發展戰略:
復興階段(2025-2026年):2025年9月復產EX5/E.5車型,確保年產銷1萬臺,爭取實現產銷2萬臺;同時布局泰國KD工廠,開拓東南亞及中東市場。2026年實現10萬輛滿產運行。
發展階段(2027-2028年):年銷量擴大至25-40萬臺,高階輔助駕駛車型量產,啟動IPO籌備。
跨越階段(2029-2030年):2030年產量挑戰100萬臺,營收1200億,構造智慧出行生態圈,成為行業新標桿。
威馬汽車之所以能夠嘗試重啟,與其對歷史債務的處理方案密切相關。
在《白皮書》中,新威馬提出了具體債務清償方案:債權金額在15萬元及以下的普通債權人,將在法院批準重整計劃后的6個月內獲得全額現金清償。
對于債權金額超過15萬元的普通債權人,每個普通債權人除獲得15萬元現金清償外,超過部分將通過受領信托受益權份額清償。
這一方案顯然旨在盡快恢復供應鏈關系,為復產鋪平道路。已有供應商在收到還款計劃后表示“群里都在放鞭炮”。
產品與市場挑戰
據了解,威馬汽車溫州基地已經恢復生產,首批十幾臺威馬EX5和E.5車型已下線,主要用于市場推廣。目前溫州基地已有400多人返崗,生產線重新開動。公司正通過通知召回老員工并重新洽談薪資,同時大規模招聘各崗位人員。
不過有前員工表示因穩定性問題暫未考慮返崗。一位在車間的朋友透露,現在基本工資比以前少了30%,不過要是能熬到明年產量上去,獎金可能會補回來。
威馬計劃復產的EX5和E.5車型都是幾年前的產品,在智能駕駛、續航里程等核心指標上已落后主流產品兩代以上。業內人士指出,威馬EX5/E.5車型在沉寂兩三年后已經與當前的新能源車存在代際差距,重返市場只能走低價策略。
一位消費者直接表示:“上次被坑了續航虛標,現在換新電池貴得離譜,我寧愿買比亞迪。”關于定價,消息人士稱價格可能在15萬左右,同時威馬還搞了以舊換新活動,用舊車換新車能抵幾萬塊錢。
威馬汽車推送《致供應商白皮書》之后,很多車主在評論區留言。有車主表示:“我2020款威馬EX5-Z,用了5年了,質量很好,沒什么問題,開起來舒適,支持新威馬”、“我是18年盲訂的車主,一直在開,現在也沒有什么問題”。
但更多老用戶提出了期待:“期待先恢復車機系統”、“車質量真的好,希望活過來,質量不能低。然后我的車機網絡趕緊恢復”、“先恢復威馬老用戶的網絡是真的,其他都不在意”。
正是威馬汽車不錯的市場口碑,成為威馬汽車重整旗鼓的底氣。但是不得不承認,真正讓消費者買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會有“奇跡”嗎?
翔飛初期預計投資10億元用于設備升級、供應鏈恢復和產品開發等。但對比威馬超過260億元的負債,這10億元顯得杯水車薪。
在技術方面,現在新能源車都在搞智能化,可威馬還是老一套,靠賣硬件吃飯。至于產品規劃,其計劃未來5年向市場推出10款以上的新產品,適配全球市場多樣化需求。車型圖譜包括煥新EX5、E.5等,產品涵蓋A00級、A0級、A級、B級、C級的轎車、SUV、MPV、跨界車等車型。但研發團隊看起來人手明顯不夠。現在車企平均有30%員工是搞研發的,而威馬只能從頭開始組建,短時間內打造如此多新品并不現實。
行業專家對威馬的復興計劃持懷疑觀點,認為威馬的計劃很難實現,指出威馬此前負面信息不斷,難以迅速獲得消費者和經銷商的信任。業內人士更直言:“從年產1萬到100萬,相當于要在五年內完成其他品牌十年的積累,這需要技術突破、產品迭代、供應鏈重構三重奇跡同時發生。”
新能源汽車戰場早已血流成河,復活不能只靠還款誠意,更需要產品力、資金鏈、技術的全線突圍。新能源車企還沒有倒閉后又復活成功的先例,威馬汽車能創造“奇跡”嗎?還是要拭目以待!
上一篇:16年全球熱銷400萬輛 吉利第5代帝豪曝光
下一篇:深藍汽車,全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