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新聞網訊 廣州一直是站在改革最前沿的一線城市,以“新科技,新生活”作為主題也恰到好處。而作為一年一度的收官戰,廣州車展對于主機廠和媒體來說,既是總結也是起承。
盛世之下出娛樂。而這次廣州車展,告別了所有的明星八卦和模特。在嚴肅中的廣州車展,也更多的在預示著對未來前途的思考,和對行業轉型的認真。
山雨欲來風滿樓,汽車行業正在經歷近幾十年來最大的變革。各國排放政策節節緊逼,全球車企開始面向新能源化轉型,消費者迷茫的持幣觀望。
中國市場逐漸開放,關稅降低,合資車企鐵打的50:50模式已經由華晨寶馬率先撬開。
特斯拉一夜之間憑借model 3轉虧為盈,蔚來美國IPO成功,就像是海賊王羅杰在被行刑之前的那一句大吼,激勵了無數資本涌入新能源造車行業。
媒體行業的變革要比汽車行業更早一些,移動互聯網和個人社交媒體的發展,讓自媒體飛速發展。而影響力日漸式微的紙媒開始合并、重組甚至停刊。
一次又一次的社會熱點問題中嶄露頭角,自媒體在引爆社會輿論的同時,也讓所有人都開始正視自媒體強大甚至恐怖的力量。
在一片時代轉型的動蕩之中,伴隨著主機廠和媒體行業們的亢奮與彷徨,自2018年廣州車展,汽車行業開啟了浩浩湯湯不知前方在哪的大航海時代。
隨時代裹挾下的汽車行業
老汽車行業從業者,大都是沒見過現在這種陣勢的。從前的汽車行業,講究的是政策的帷幄和江湖。
幾大合資車企紛紛被央企國企把持,大家爭的是誰能引進更多更好賣的車型,是權力和政策間的流轉,長安馬自達和一汽馬自達,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之間的明爭暗斗... ...
或者換句話來說,各大車企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想造好一臺自己的車。而造車新勢力的崛起,又再一次讓這個行業見識到了資本的力量。從沒有哪一個時代涌現出過如此多的自主品牌車型和中國民間造車企業。
雖然科技媒體們對于依靠融資生存的初創企業已經習以為常,但是在汽車界這確實是從沒見過的。汽車媒體第一次見這樣的大陣容,大概是從樂視汽車開始。
號稱全國3000家的科技、汽車媒體參加,堪比演唱會的明星陣容,還有賈躍亭眼角晶瑩的淚水... ...如同黃粱一夢。
從樂視汽車到2018廣州車展,新能源車已經從0到如今承包了一整個展館,蔚來、威馬、前途、合眾新能源... ..
主場作戰的小鵬更是把自己放在了和福特等主流合資車企一起。當然為中國車企訂制的彎道超車政策,自然也少不了各大傳統自主大佬們的新能源品牌。廣汽新能源、比亞迪新能源、奇瑞新能源紛紛獨立出現在了新能源展館。
在動蕩中,各大車企紛紛拿出了歷史之最的研發費用投入新能源產品研發。而這種研發是短時間內難以取得回報的,甚至是一個深淵。
在中國政策吹動下,各路草根英雄借助資本的力量拔地而起,拋棄了傳統的經銷商模式,做APP社交營銷,一家接一家的體驗中心落座城市中心,拼勁十足。
新能源時代是一個全新的玩法,它拋棄了原有的品牌溢價率和技術壁壘,一個新晉的汽車品牌也可以和百年基業的車企站在一個高度。特斯拉和保時捷,蔚來和奧迪在股颶風之下,都站在了一起。
而已經有車企被這個時代所拋棄了。長安鈴木的展臺空無一人,還在發布新能源產品的納智捷已垂死掙扎。
對于車企來說,這是一個前途未知的時代,誰主沉浮,尚未可知。但是大家都無畏無懼的,奔涌向前。
媒體在這個時代中如何自處
恰巧在幾天前,是高曉松的49歲生日,新京報為他出了一篇專訪。新京報問道:有時我們也會迷茫在新媒體賽跑中如何自處,你對我們的新媒體化有什么期待和建議嗎?
高曉松說:不要畏懼機器、算法、數據、人工智能,它沒有態度,不能決定內容的好壞。內容的好壞與機器抓取、算法分布無關,難道街頭一份份送報紙,就能說明這個報紙是好的內容嗎?
自媒體在經歷了激蕩和狂熱之后,也逐漸平靜了。雖然放眼望去自媒體依舊是此次車展報道的中堅力量,但是那些被經濟公司簽約的直播網紅們,幾乎消失了。
和北京車展時候濃妝艷抹的姑娘人手一個云臺形成了鮮明對比。出現在各個展館角落和新聞中心的,又變成了對著電腦屏幕默默剪片子和碼字的黑眼圈直男們。
無論在哪個時代,流行何種內容與體裁,傳播與餐飲一樣都是誠實的、忠于產品的。紙媒的恐慌不在于時代與分發機制的變革,而是在于內容和厚度。媒體行業在度過了無競爭壓力的從容散步時代之后,突然賽道上出現了無數的競爭者,日夜狂奔。
而自媒體在欣喜于逐漸斬獲話語權和關注度的時候,也在退潮時候倒下了一批又一批,這是一個稍不努力就會被甩下的混戰時代。而優秀的內容是永遠不眠的。
相比于調查記者之死的論調,我更傾向于自媒體時代播撒下了千千萬個調查記者,他們專注于不同的領域,奮戰在各自的第一線。
雖然自媒體時代的未來同樣尚未可知。對于車企和媒體來說,這都是一個大航海時代,各路冒險者駕駛著各自的小舟與大船,奔涌著向前方駛去。